越窑青瓷为什么冠绝一世(揭秘背后的故事)

  揭秘改变青瓷烧造历史的人在瓷器的世界里,青瓷的历史最为悠久,追溯起源,可上溯到遥远的东汉时期。在当时浙江的宁绍平原上,有一个叫上虞的地方,便是青瓷的故乡。

  上虞有座四峰山,山里坐落着一个名叫小仙坛的窑厂。每逢烧瓷时节,窑厂便显得异常繁忙。挥汗如雨的窑匠们聚精会神地做着手头的工作,一想到一件精美的瓷器即将从窑炉里取出,窑匠们的内心就会兴奋不已。他们烧造的瓷器表面光滑而润泽,跟之前的陶器已有很大不同。

  中国地域之大,为何烧制青瓷的奇迹会在上虞上演呢?自古以来,上虞境内流淌着一条名为曹娥江的江水。

  东汉末年,在曹娥江中游两岸遍布着众多窑厂,小仙坛窑厂便是其中之一。小仙坛窑厂里是不缺乏技艺高超的窑匠的,可一直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对当下的烧瓷技艺做出改进的人。

越窑青釉瑞兽形插器
越窑青釉瑞兽形插器

谢胜:青瓷纹饰与分段烧制的创造者

  这一天,一个名叫谢胜的人来到了这里,他原本是来投奔亲戚的,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灰头土脸的陌生人,日后竟成了改变青瓷烧造历史的人。在听说亲戚已经离开的消息后,谢胜还是决定留下来,先做些粗活儿以维持生计。

  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初来乍到的谢胜充满了好奇心,虽然每天都要和其他窑工一样没完没了地烧窑、干杂活儿,可谢胜却兴趣盎然。那些拉坯的陶车、盛满釉水的大缸、雕饰花纹的工具,以及那座长长的窑炉等等,都令谢胜惊奇不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谢胜开始慢慢尝试着拉坯,对于烧瓷他无疑是极有天份的,几个月之后,他就能熟练地拉坯了。随着拉坯技术的不断成熟,谢胜已经彻底融入到了瓷器制造的世界里,以至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不停地思考琢磨中,谢胜很快就进入到了雕饰瓷坯的阶段。在当时的窑厂里,窑工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角色,唯有那三两个精通所有制瓷工艺的人才是令人尊敬的主角。在天份和努力的共同作用下,谢胜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成了一个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瓷器上的重要人物了。

五代越窑龙纹盘
五代越窑龙纹盘

青瓷纹饰的创造

  此前的青瓷均无花纹图案,这在一向求新的谢胜看来,难免有些单调和乏味。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在瓷器上饰以各种花纹,如网格带纹、连珠纹、点饰的褐彩以及原来青铜器上的铺首等等,这些被饰以各式花纹的瓷器从此开始变得沉静而端庄起来。这样的举动在青瓷制造史,上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很快,在谢胜这些奇思妙想的渲染下,周围的窑工们也开始向谢胜取经。而对于已经彻底沉浸在青瓷世界里的谢胜来说,这只是他迈出的一小步,他还要寻找更大的突破,谢胜仍在继续他对于瓷器制造的探索。

  分段烧制的创造

  器物成型和入窑烧制是青瓷烧制的两道极为关键的工序,而后一道工序到了谢胜所处的东汉末年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当时人们对青瓷的大量需求,窑身的长度已经加长到了15米左右。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窑身过长,火膛里的火焰达不到窑身的后部,从而导致后半段的瓷坯出现了生烧的现象。这便大大影响了青瓷的成品率。如何才能避免生烧现象呢?谢胜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苦苦琢磨之后,谢胜终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在窑壁上挖了个投柴孔,进行分段烧制,这便解决了火焰到不了窑炉后部的问题。

  瓷器烧制历史上火膛移位的烧制工艺正式诞生了,这项工艺的发明不仅增加了青瓷烧制的产量,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随着谢胜和他的同伴们对青瓷烧制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这一时期的青瓷呈现出了青中泛绿的色调。小仙坛窑厂也由此成为了越窑制瓷技术的一面旗帜。随着时光的流转及至唐代中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为何在这一时期,越窑青瓷有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唐朝在经历了初期的振兴之后,到了中唐时,社会经济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开放的对外贸易如一剂兴奋剂一般刺激着中唐社会各方面的繁荣。当时,中央政府出台了严苛的禁铜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社会对于铜器的需求大大减少,这便为青瓷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而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当时社会上饮茶之风十分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到文人百姓,纷纷以饮茶为乐,而青瓷无疑就成了最受热捧的饮茶工具。

  如此广泛的社会需求,深深刺激着曹娥江两岸青瓷工匠们的烧瓷积极性,窑厂人头攒动,繁忙不已,工匠们将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烧瓷的劳作中去。更有一些人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烧造出的青瓷多达几十种门类,上百种形态,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日常需求。这些青瓷种类里有盘、碗、罐、盆,血,有唾壶、熏炉,甚至还有鸟行哨、鱼形哨这样的吹奏乐器。

  当这些丰富多彩的青瓷产品被运往各地之后,立刻如磁石一般吸引着如潮的人群纷纷驻足围观,品头论足,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从此它们便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沉浸在人们的叫好声中,这是最让越窑青瓷工匠们感到欣喜和骄傲的事。

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盏托
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盏托

  王哲:让青瓷达到冠绝一世的顶峰

  青瓷的品质到此已经发展到顶峰了吗?还有没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有没有人对于青瓷的烧造提出更高的要求呢?有,此人便是上虞上浦人王哲。

  准确地说,王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青瓷匠人,而是一个在曹娥江上贩运青瓷的商人。每年他都会用自己的船只将大批青瓷运往各地,从中获利。和那些追逐利润的一般商人不同,王哲还是一个标准的青瓷玩票者,在贩运青瓷的空闲,他总喜欢静下心来钻研青瓷的烧造工艺。虽不是专业的工匠,可对于瓷器的烧造,王哲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天分,后来他干脆在。上浦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窑厂,他要在这里按照自己的想法烧造青瓷。出于商人对于市场的敏锐观察,王哲深知青瓷势必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前提则是要在器形和釉色上形成突破和超越。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哲索性将生意交由家人打理,而自己则一头扎进窑厂里钻研起来。生于曹娥江边的他熟悉曹娥江周围的一切,这里的山山水水从幼时就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里。闲来无事之时,他总喜欢到江边茂密的竹林里散步游玩,与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进行亲密的接触。王哲始终相信,真正的青瓷珍品应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他细心地观察着身边的各种花朵和藤蔓,灵感如汨汩溪流一样涌现出来。终于,一种瓜棱状的瓷器便被烧制了出来,这是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器形,它的出现令所有,人大开眼界。

越窑青瓷

  青瓷纹饰的改进

  一向求新求变的王哲自然不会满足于这一点点突破上,就在所有人都为他的创新赞叹不已时,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他希望在纹饰图案上更上一层楼。在周围的匠人们忙碌地烧制瓷器时,王哲却静静地坐在案前,用手中的笔在仔细地描画着花朵枝叶的图案,他是想将这些图案绘制在瓷器的器身之上。他用深厚的刀法、简洁的线条、写意的手法将这些图案刻画在碗、盘的内心或是壶身和盒盖之上,偶尔还尝试采用印花和镂雕的手法。这样雕刻出来的图案显现出浮雕一般的效果,使得整件器物顿时有了灵动活泼之感。

  不难想象,当这样的青瓷被投放到市场之后会引起怎样巨大的轰动。不仅是寻常百姓对之赞叹不已,就是那些满腹文墨的文人雅士也一样难掩欣喜之情。诗人孟郊在见到这些器物时,不禁当场赋诗道:“蒙茗玉华尽,越瓯荷叶空。”区区十字,将瓷器的美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匣钵烧制的创造

  好评如潮的同时,王哲仍在继续着他的创新,他又将创新的目的放在了烧制瓷器的窑具上。在此之前,烧造青瓷的窑具一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使得当时的青瓷烧制不仅在质量上无法保证,也大大影响了产品的成功率。很显然,如果不对窑具进行改进,那么青瓷的烧制就很难更进一步。到底要做出怎样的改进呢?王哲为此绞尽了脑汁。

  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王哲最终研制出了一个全新的窑具一匣钵。匣钵分两种,一种为凹底匣钵,一种为深腹平底匣钵。一只匣钵只放一件器物,在器物的底部和匣钵之间以泥点垫环或垫饼相隔。将青瓷粗坯放于匣钵之内进行烧制,由于受到匣钵的保护,坯体器壁可以减薄,同时烟熏和落砂现象也会避免。如此烧制出来的青瓷件件轻薄精巧,器身光滑平整,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

  窑具的改进极大地改善了青瓷烧制的环境,使青瓷的质量得以大大提高。王哲的努力依然没有停止,对于青瓷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此时的他已和青瓷融为了一体。坐在窑厂的板凳上,手里把玩着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青瓷,王哲的脸上露出了让人难以捉摸的神色,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釉色的改进

  原来他又打起了改进釉色的主意。眼前的青瓷虽然已十分精美,可在王哲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完美,釉色完全可以再改进一些,那样一来色泽就会更加莹润。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改进釉色,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极度的耐心和艺术天分。

  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王哲创制了一种釉的配方,这种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下粘稠度较大,涂施在瓷坯上不容易流下来,这样便可以在涂釉的时候尽可能地涂厚一些,使得器身看上去更加饱满。这又是一项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工艺,也许就连王哲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一工艺竟会对后世青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一度影响到了宋代汝窑的烧制。

  当这一消息慢慢在上虞各个窑厂散播开来的时候,所有的窑工们都惊叹不已,他们纷纷在自己的瓷坯上尝试这一新工艺。青瓷的烧制就这样在这些窑厂里慢慢走向成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超越。

  王哲在瓷坯上涂施了一层土黄或青黄色的釉色,然后放进匣钵中进行烧制。当瓷器被从窑中取出时,王哲不禁大吃一惊,瓷器的釉色看上去滋润均匀,不透明的釉色中隐露着润泽的青光。王哲将其拿在手中,左右摆弄,爱不释手,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神色。这便是千百来为世人所称赞的秘色瓷。秘色瓷的釉色清澈碧绿、晶莹润泽,周身散发着幽幽青光。那典雅秀丽,浑然天成的美足以。

  令所有观赏者屏息驻足,赞叹连连,更有文人雅士纷纷吟诗作赋以赞美它的美。一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形容青瓷“类玉”、“似冰”。而诗人陆龟蒙更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赞美青瓷的千峰翠色,苍郁葱茏,沉静深远。

  凭借着千峰翠色般的莹润,青瓷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从而施展它那巨大的影响力。一时间,成千上万件精美绝伦的青瓷被装进停靠在大运河上的货船。上,随着滔滔江水被运往更遥远的地方。位于浙江省的明州港(今天的宁波)是当时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一船船青瓷就是从这里出海,沿着东亚和东非两条海路远销海外,一条由青瓷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就这样在滚滚波涛之中诞生了。

  当这些釉色莹润、质量绝佳的青瓷不远万里踏上异国土地的时候,日本人、朝鲜人,甚至埃及人都惊呆了,他们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竟有人能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于是他们开始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纷纷模仿起青瓷的制作工艺来。

  终唐一代,越窑青瓷就这样以其冠绝一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南方独树一帜,独霸瓷器的半壁江山。

以上是“越窑青瓷为什么冠绝一世(揭秘背后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景德镇陶瓷设计的现状及发展之路

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及发展为主线,在這一进程中梳理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历史性发展,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

青花釉里红与粉彩之路

陶瓷分为釉上瓷、釉中瓷和釉下瓷。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瓷的一种,而粉彩却是属于釉上瓷的一种。

家居艺术品如何摆放?

现在我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居艺术品可以更好的点缀家装风格,下面装修之家网的小编为大家介绍家居艺术品如何摆放?

中国瓷器是否应该是我国国粹之首?

为什么有这么一问,中国瓷器能否为我国国粹之首?我个人感觉只有中国瓷器是真正的国粹中的国粹,为什么这么说下面给大家说几个事实根据。

瓷器上麒麟纹饰的寓意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瓷器上出麒麟纹饰自然是象征着吉祥的美好寓意。麒麟纹和中国传统图腾龙凤纹一样源远流长。寄托着古人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宋代官窑瓷器(皇帝独宠惊世之作)

官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专属名词,特指宋代官窑的产品。南宋文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言“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中国瓷器全球化的得与失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从很早时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丝绸之路,中国成为了西方眼中的丝国.随着海路的开辟,瓷器和茶叶使中国进一步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特别是瓷器,因为它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