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窑瓷流向分析

  一、唐五代至宋,只有宫廷贵族赏玩官窑瓷(贡瓷)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汉时期,浙江越窑烧出来的青釉瓷,是中国早期精彩的瓷器。越窑青釉瓷发展到唐五代,出现了一种以艾色为主的青中闪黄的秘色瓷,进贡宫廷,简称“贡瓷”,供五代吴越宫廷赏玩使用。

  如今我们重新定义传统的“官窑瓷”概念,除了把在明洪武年代开始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称为官窑瓷外,还把历代民窑生产的进贡宫廷的瓷器精品“贡瓷”也称为“官窑瓷”。那么,五代秘色瓷就是中国早的“官窑瓷”。而五代秘色瓷,又是被五代吴越王朝钱氏宫廷垄断的,仅供宫廷使用赏玩,并作为外交礼物馈赠。

  到了北宋,宋徽宗是中国有名的文人、艺术家皇帝,其独创的“瘦金体”名扬书法史,其发动的“花石纲运动”名闻赏石史。此外,北宋宫廷指令汝州烧造供御青瓷,即天青色釉、开细片纹的汝窑瓷,创造了中国赏瓷史上的神话。北宋现传世的“汝官窑瓷”仅七八十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英国达维德基金会等处。从宋哲宗元佑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这20年问生产的官汝窑瓷,被赏瓷家称为具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价值的瓷器,名垂瓷器史。而北宋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瓷等“贡瓷”,当时也是主要供宫廷使用赏玩的。

  此外,北宋定窑瓷初是民间使用赏玩的,但很好的北宋定窑瓷依然作为“贡瓷”进贡朝廷。至此,我们认为:在明初宫廷御窑还没出现之前,历代宫廷赏玩使用的、当时很好的瓷器多是宫廷命各地民窑生产的。在明朝“官窑瓷”概念没有被确认之前,“贡瓷”的概念早就产生了。故如今在民间收藏界,收藏家们喜欢把进贡宫廷的唐五代秘色瓷和两宋汝、官、哥、钧、定窑瓷,直接称为秘色瓷和宋五大名窑瓷,而不会说成是唐五代、宋代官窑瓷。

  二、元枢府窑瓷、元青花精品,海内外宫廷贵族赏玩

  关于元枢府窑卵白釉瓷的定义比较简单,元朝贵族崇尚白色,景德镇湖田窑为元朝官府枢府院定烧的“卵白釉瓷”有“枢密”字样,称为“枢府窑器”,这应该属于我们目前泛称的元官窑器。但湖田窑同时还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且卵白釉器也并不尽书“枢府”两字,尚有“太禧”、“福禄”字样,更多的器物则没有字铭,因此并不存在枢府专用的瓷窑。所以,元朝卵白釉瓷,有“枢府”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大盘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大盘

  字样的为枢府窑官窑器,无“枢府”字样的主要为民窑器。由于元朝短且长年征战,而明人轻视元器,洪武年间曾销毁的一批元瓷,据推测应该多为卵白釉瓷包括元青花瓷。故“枢府窑卵白釉瓷”传世物极少,连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也少见其踪影。枢府窑卵白釉瓷少有拍卖行情,也少有藏家追捧。

  至于元青花,问题比较复杂。当年景德镇可能有波斯艺术家参与烧瓷,景德镇组织的能工巧匠中可能包括中东陶艺家为中东贵族来釉(苏麻离青釉)、来样烧造元青花出口瓷,出口到土耳其、伊拉克及欧洲、北非等地。继唐三彩出口陶器享誉世界后,我国青花瓷器再次规模化出口到海外,尤其赢得西亚宫廷贵族的青睐。

  因青花瓷器本身的伊斯兰文化韵味(苏麻离青釉主要来源于伊拉克),不受元朝贵族重视,故当时生产的元青花精品都出口换钱换物去了,连产地景德镇也少有保存。明洪武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创立,明永乐、宣德生产的青花官窑瓷,至少瓷胎质量胜过元青花出口精品瓷。所以,明宫廷、清宫廷历来只珍藏明清御窑厂生产的青花瓷。民国年间,北京故官博物院成立之后,甚至连故宫也没有珍藏一件元青花精品瓷。

  元青花主要为出口瓷,元青花精品现主要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有40件)、原伊朗阿特别尔寺(藏有32件),香港葛氏天民楼也藏有20件以上元青花,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10件以上典型元青花。中国内地1980年在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现藏于高安博物馆,藏品有高达47厘米的带荷叶盖龙纹高颈罐一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但窖藏产品之质量不如当年出口西亚的元青花精品出口瓷。(见《收藏》2004年第5期汪庆正《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一文)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辽宁、山东、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西、广东、新疆及南京、镇江等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也藏有少量元青花传世品、出土品。如今世界各地学术界认定:共有300件左右的元青花存世。

  20世纪50年代,美英专家首次对元青花进行研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为学术界首次认定的“至正型元青花”。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上以约2.3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瓷器世界高拍卖纪录。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评判:元青花生产在中国,元青花主要精品藏于海外,元青花研究早出现于海外,元青花世界拍卖行情也是在海外拍卖行创造的。中国宫廷历史上没有收藏元青花的传统,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据元青花研究学者许明介绍已多达数百数千件,已有越来越多的权威陶瓷专家认可民间藏有元青花,但真正被公认为真品的民问所藏元青花,依然寥寥无几。

  三、明清官窑瓷,清末后才流出宫廷

  明洪武年间,宫廷出资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为宫廷定烧的瓷器,才是真正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官窑”生产的“官窑瓷”,而不是民窑生产的进贡宫廷的“贡瓷”。绝大多数官窑瓷均署有“大明宣德”年制之类的帝王年号款识。当年曾严格规定,官窑瓷仅限于宫廷贵族使用赏玩。

  狭义的“官窑瓷”仅指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广义的“官窑瓷”分五种,包括:
1.唐五代进贡宫廷的秘色瓷;
2.宋五大名窑瓷;
3.元代景德镇为蒙古贵族生产的有“枢府”字样的枢府窑卵白釉瓷。以上均为传统说法,一般无异议。
4.2000年后,随着元青花研究在海内外升温,笔者认为:元青花出口精品瓷,是属于“民窑性质,官窑品质”的瓷器,属于出口西亚宫廷的“出口官窑瓷”。所以,以新世纪后元青花精品瓷在世界上的声誉,元青花也应划人广义的官窑瓷之列。
5.据2007年1月20日在浙江龙泉“大窑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研讨会”上传来的消息,与会国内古陶瓷专家认为:大窑龙泉窑当年也为宫廷生产“官器”,故明洪武至宣德年间大窑龙泉窑生产的五爪龙纹盘等也属于广义的“官窑瓷”,笔者在此简称为“明早期龙泉窑官器”。

  除了历朝历代狭义与广义的官窑瓷外,各朝各代也有地方为宫廷进献的民窑精品,如宋耀州窑划花壶、宋建窑兔毫盏等,供宫廷贵族斗茶所用。但这些个别进贡的贡瓷,其品质上已达到俗称的“官窑瓷”等级,但本质上仍为民窑产品。在此,笔者不再混淆官窑瓷与民窑瓷的界限,以防初人者如坠云雾。

  青花为釉彩,花卉为莲花,暗喻“清廉”。乾隆帝烧造赏瓶赏给大臣们,暗喻为臣者要“清廉”。后大臣们把赏瓶捧回家,仕途受挫或家族败落后,大臣家里的赏瓶流落民间,这是清乾隆官窑青花赏瓶在民间流传较多的原因之一。

  清乾隆年间,是中国官窑彩瓷发展的顶峰期,清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赏瓷大家,亲自审定官窑瓷的器型、纹样等,为清宫廷留下了一批精美绝伦的御窑器,如御制珐琅彩瓷等。

  清宫廷贵族也遵循汉族传统,祭祀祖先。那些祭蓝釉官窑盘、祭红釉官窑盘,在宫廷内外祭祀活动结束后先被太监们收集起来,后遗散民间,这是清祭红釉官窑盘在民间流落较多的原因之一。

  清宫廷常使用的盘、碗、碟等官窑瓷器,因大臣、太监们日常使用的原因后流落民间,原因类似清官窑祭红盘等。

  在清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除携带大量名人字画外,还携带大量的官窑瓷、古玩杂件等出宫。如清宫廷当年旧藏的宋五大名窑瓷,明永乐、宣德青花红釉瓷,明成化斗彩瓷,明弘治黄釉瓷,清康雍乾珐琅彩瓷、青花、五彩、粉彩瓷,单色釉大盘、花瓶等器物。这些官窑瓷后来或抵押给银行,或赏给大臣太监,再由他们通过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卖给北京古玩商,北京的古玩商再卖给上海的古玩商,上海的古玩商再卖给欧美、日本古玩商。中国清宫廷原藏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彩瓷精品绝品,如今分藏欧美、日本博物馆及私人基金会博物馆,其流失粗线条轨迹如上所述。

  四、明清宫廷藏官窑瓷三大板块

  块据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故宫》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约150万件文物古玩,其中35万件为陶瓷器,且绝大部分为明清官窑瓷。北京琉璃厂古玩街后人陈重远所著《文物话春秋》、《古玩谈旧闻》等书所述的清宫廷旧藏历代官窑瓷具体流失过程的事例介绍,颇有史料价值。明清北京宫廷旧藏历代官窑器主要之流向:

1.小部分自然使用、观赏损坏;
2.小部分作为帝王赏瓷由大臣带出宫外。
3.小部分由末代皇帝溥仪等人带出宫外
4.小部分被清末太监偷出宫外;
5.小部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而去;
6.大部分在20世纪40年代被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多为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精品。
7.小部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避战乱随其他故宫文物南迁,如今仍藏在南京博物院。

  也就是说:明清宫廷旧藏历代官窑瓷精品共分三大板块,如今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各地博物馆,以上三家收藏机构,均称“博物院”,而不称“博物馆”,从名称上也可见与北京故宫的血脉关系。

  真正从明清宫廷零星流落中国民间,并再流落到海外的中国历代顶级官窑瓷,其实数量并不很多,这部分顶级的历代官窑瓷,被称之为流传有序(即有档案可查)的官窑收藏品。

  而20世纪80年代起,苏富比、佳士得在中国香港及伦敦、纽约开始批量拍卖中国历代官窑瓷,绝大部分属于当年从北京流人上海古玩市场和海外古玩商场的藏品。此外,还有一批级别稍低的“库出”官窑瓷,即清宫廷在景德镇定烧后,因数量太多或供宫廷备用,存放于宫廷外仓库里的官窑瓷。严格地说,这些“库出”官窑瓷,并非一等一流的由皇帝亲自审定器型图案的御用官窑瓷,而是二等二流、三等三流的官窑瓷等。

  五、古玩商买卖官窑瓷,使之流失海外

  据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寻访者陈重远著书介绍,稀有儿件由太监从明清宫廷流落出来的宋五大名窑瓷,后卖给外国人,有案可查。

  而清末至民国年间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买卖的明清官窑瓷,其实大部分为“库出”官窑瓷,即溥仪为维持当时小朝廷经济开支抵押给银行的库存官窑瓷,后银行把那些“库出”官窑瓷卖给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商,后者又把其卖给上海、广东古玩商及日本、欧美古玩商等。

  如今在欧美日本博物馆、私人基金会及香港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历代官窑瓷,其藏品来源渠道大致如此。在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的中国历代官窑瓷,其拍品来源渠道也如此。当然,还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境外人士来中国文物商店购买并带出境外的中国历代官窑瓷,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一小部分走私到境外的中国历代官窑瓷。

  从历代官窑瓷流向及21世纪官窑瓷拍品组成来源来分析:苏富比、佳士得和北京嘉德、北京瀚海、上海原敬华拍卖会上拍卖的中国历代官窑瓷,
l.珍稀拍品为宋五大名窑瓷及元青花,仅占拍品比例百分之几;
2.主打拍品为明清官窑彩瓷,仅占拍品比例10%-20%;
3.主流拍品为清三代官窑瓷,占拍品比例50%以上,其中乾隆官窑瓷比例又占清三代官窑瓷拍品一半以上;
4.其余为历代民窑“贡瓷”精品,元明龙泉窑官器、明清德化白瓷观音塑像、景德镇清中后期官窑瓷等。

  如想拍买官窑瓷,去国内外著名拍卖会参与竞拍可靠;如想赏玩官窑瓷,找民间著名收藏家、知名古玩商较可靠。如没有古玩圈熟人关系,在民间古玩市场寻觅官窑瓷,见到的基本上都是膺品。在中国内地中小拍卖会竞拍官窑瓷,清三代以上的官窑器也大多为胰品,此为忠告也。

  笔者写“历代官窑瓷流向分析”一文也仅供官窑瓷收藏投资者参考。因为来源不明假冒所谓“海归”官窑瓷实在太多,官窑瓷投资者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以上是“历代官窑瓷流向分析”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清代中前期官窑瓷器的收藏与鉴赏

清代中前期官窑瓷器的收藏与鉴赏由宫廷之内传至宫廷之外,由皇室贵族延至士人群体。无论是对中国陶瓷史还是士人群体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心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明代早中期官窑青花研究

明代早中期作为官窑青花瓷器在发展歷史当中高峰,它不仅继承了元代青花创作特点,还为明后期以及清代的青花构建了良好基础。

清代官窑瓷器造型艺术

本文从清代康熙时期官窑陶瓷造型艺术特点着手,全面认识当时的陶瓷造型艺术,思考其造型艺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现代陶瓷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清代官窑瓷器为何大量留存民间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是皇家专用的,按理说,所有官窑瓷器都要送到皇宫。可是,一直以来,民间确实留存着大量的官窑瓷器,这是为什么?

历代官窑瓷流向分析

此文仅供官窑瓷收藏投资者参考。因为来源不明假冒所谓“海归”官窑瓷实在太多,官窑瓷投资者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历代官窑瓷器至今流落何方

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北宋官窑审美取向之源

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向来神秘感浓重。通过了解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时代背景来全面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