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附鉴定要诀)

  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目录

1、顺治青花简介                

2、顺治青花的四大特征                

3、顺治青花鉴定方法                

顺治青花瓷

  顺治青花简介

  如果说明代的永乐、宣德在青花瓷制作上所达到的高峰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进口苏麻离青钴料优势的话,那么,到了明末的万历、崇祯时期,青花瓷在所使用的青料上已经没有了任何优势可言,万历时期的青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回青,另一种是回青加适量的石子青,这就使得烧成后的青花在蓝色中又生成了一种提高亮度的紫色,将整个青花的观赏效果向靓丽的方向提升了一大步,对后来清康熙青花艺术标准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初顺治时期的青花基本上徘徊在明末的工艺风格之中,没有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只是在某些造型的细微处与明代有着细微的区别,比如顺治时期的蒜头瓶,口部较明代向外卷;碗的外弧也开始向外撇等,通过对下面的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明代碗的断面弧度小于清代的顺治,据此我们可以通过瓷片进行推测,清代碗的碗口大于明代而墙应低于明代。

  明末崇祯时期的制瓷,与清初的顺治、康熙存在着相互交叉的鉴定特征,尤其是没有底款的民窑,有时由于特征很接近,很难找出明确的断代上的临界点,所以对于这一混沌时期的鉴定,往往只能依靠着专业素养方面的感性来判断,一般眼力的收藏者不易找到其中的断代依据。

  我们有时只能将这样一点小小的变化作为重要的依据。见到这种具有细微制作特征的瓷器,专业鉴定人员比较容易区分,而更多的是那种缺少鉴定特征的器物,现在一般都会做含糊的处理,称为“明末清初”。在瓷器的鉴定范围内,目前能够认可这种说法,这一点需要提请收藏者注意,在没有明确断代特征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勉强断代,只要断代的上下界限划分准确。就没有大的问题。

  顺治时期瓷器的底足较明代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修胎时用刀的角度稍向内,使底足的着地面积减小,与万历时期的底足相比,有了设计上的用心。这种镟削的刀痕外观整齐划一,对康熙极其以后的底足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 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大盘

  顺治青花的四大特征

  顺治青花在器形、青料、胎釉、纹饰和款识上有如下特点:

  1、原料加工和配方都不精细,胎体粗犷厚重

  顺治时期瓷器生产的客观条件较差,原料加工和配方都不精细,胎体比较粗犷厚重,白度不高,胚体修正不精细,刀锋裸露。坯件较大的瓶、罐类器物分段制作然后粘结成型,在白釉下面这个粘结痕迹很清楚。

  器物底足部位多不施釉,工匠挖足留下跳刀现象。如果是平底,则留下浅浅的平行镟纹,底足的边沿切一刀,形成削边足。有的将足沿修琢得圆润光滑,像泥鳅的背脊,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泥鳅背,顺治瓷器的泥鳅背相对要浅一些,足沿要矮一些。到了康熙时代,圈足在切一刀后,修成的泥鳅背,比顺治泥鳅背高一些,精细一些,工艺上也更规范一些。

  顺治时期青花所采用的是国产的浙料,发色与明晚期的青花相近似。常见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黑蓝色、淡蓝色与青翠色,色泽感不是很亮,有晕散,从这里展示的瓷片中就可以看到青花晕散的程度,其晕散就像在生宣纸上用墨的感觉,色晕呈不规则状态洇出轮廓线外,这是青花在使用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各种时期、各种青料都是如此,当工艺能够加以控制时,晕散的表象就差,比如康、雍、乾三代的官窑青花精品,基本上不见晕散,而康熙、乾隆晚期的青花,晕散就比较明显。

  顺治时期有一种比较浓艳的青花,其色彩很像明代嘉靖青花,而且在浓度最重的地方,常带有黑色的结晶斑点,这种斑点与明代初期永、宣时苏麻离青的铁锈斑具有性质不同的表象,永、宣时的铁锈斑常伴有特殊的锡光一同出现,而顺治的青料上的黑斑没有锡光。

顺治青花款识

  2、顺治青花的显色和艺术效果有三种

  第一种,书写正规的“顺治年制”或“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的作品,蓝色鲜艳幽倩,层次分明,分水晕染,具有透视效果;第二种,青料较粗,蓝色发灰、发暗,就是所谓的藏蓝色;第三种,蓝色明亮较差,颜色较淡,在瓷器上作画,采取勾廓留白,轮廓较深,填绘的蓝色较浅。总之,青花料的品质比不上康雍乾朝代那么精细,但与顺治较粗的胎体配合得很协调。

  3、顺治青花上的绘画采用的手法也各不相同

  第一种是白描。第二种是双钩淡抹,单线平涂,即先勾画轮廓,然后再填绘。第三种是分水晕染。在绘画对象确定着笔以后,再细细地分水晕染出层次和细部,由于此法的运用,青花内容极大扩展。第四种,将国画中的斧劈皴、披麻皴技法用在景物画上,做出山石古树、悬崖叠嶂,格外雄峻。这些技法表现出顺治青花艺术上的新风格。顺治青花常见的纹饰故事有八仙庆寿、婴戏图、高士图、仕女图、历史故事片段、戏曲版画小说、插画等画面。

顺治青花底部

  4、顺治青花的底釉,大多数不精细

  白釉比较厚润,但普遍发灰,有的泛黄。釉面不很光滑润洁,相当多的作品有棕眼或者缩釉现象。口沿部分的釉层有开裂和剥蚀现象,人们称为“虫吃釉”。大多数作品为了克服此种缺点,口沿涂一层酱汁,叫酱口边。

  顺治青花鉴定方法

  一直以来,顺治青花都是民窑瓷器中经济价值提升最快的品种之一。上世人们对于顺治青花的认识比较晚,以往部分人作假都不模仿顺治青花,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顺治仿品才出现在古董市场上,以后越仿越多,越仿越精。为了辨别真伪,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1、看酱口边

  仿品很注意器物口部的酱口边,做得又厚又浓,就像涂了一层污泥,深沉发黑,或浓黑,或褐色发污,有新烧的亮光,光泽刺眼。真品的酱口边比较薄,色调比较浅淡,褐色或褐黄色,含蓄温润不刺眼。

  2、看露胎部分

  特别观察圈足足沿。假品胎体又细又白,是用现代瓷土、现代加工方法练泥。由于烧成不久,抚摸刺手,甚至用污泥涂抹。真品胎体白度不高,不很细,但很坚致,底部多不施釉,平底部分有细细的轮旋纹,足边沿多切一刀,有浅线的削边现象。

  3、看青花显色

  假古董青花显色不正:第一种假青花又翠又亮,快笔涂抹,笔痕清楚,暴烈张扬,没有章法,既扎眼又没有层次;第二种蓝色很浓,像稀糊一样,画笔运行线的边沿凸起,同一幅画深浅反差很强烈。

  4、看绘画

  假品绘画功力差,无论奇石花鸟还是山水景物,画面死板,没有层次,模糊,线条不流畅,斧劈皴、披麻皴凌乱不堪;山花野草随意涂抹,像一堆乱草;凤凰稚鸡、喜鹊仙鹤像纸糊的风筝没有生气。没有长年积累的笔墨功夫,根本谈不上对青花绘画特殊的线型、晕染的控制能力。

以上是“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附鉴定要诀)”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清康雍乾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成为皇帝后妃们玩赏的御用瓷器。这种用珐琅料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是我国彩瓷中的一朵奇葩。

清代官窑青花瓷价格何以一路攀升?

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其中主要产自景德镇的官窑青花瓷,近几年价格更是一路上升,显示出较大的投资潜力。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特征

清代康熙朝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清代竹子纹瓷器

到了清代瓷器上也有竹子的纹饰。古人真是做到了“食可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

雍正颜色釉瓷器的历史发展

清雍正朝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粗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高水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